《剧场版Starlight》让监督古川知宏燃烧的“燃料”

原文链接:https://wasedalinks.com/interview/%e3%80%8e%e5%8a%87%e5%a0%b4%e7%89%88%e3%82%b9%e3%82%bf%e3%82%a1%e3%83%a9%e3%82%a4%e3%83%88%e3%80%8f%e7%9b%a3%e7%9d%a3-%e5%8f%a4%e5%b7%9d%e7%9f%a5%e5%ae%8f%e3%82%92%e7%87%83%e3%82%84%e3%81%99/

本人为菲律宾裔克罗地亚人,不通晓日语、汉语,全篇机翻,如有错漏,敬请斧正。如果看得满意,欢迎在评区留言克罗地亚语“Picku Materinu”,以资鼓励。

《少女☆歌剧Revue Starlight》

这个描绘憧憬着舞台的舞台少女们的成长与纠葛的故事,在音乐剧、动画、手游等多方面展开,获得了人们的瞩目。在此之中,尤其是2021年初夏上映的《剧场版 少女☆歌剧 Revue Starlight》,在民间口碑和影评网站中都收到了很高的评价。直到现在,剧场版也还在继续超长上映。

本访谈与担任Starlight动画和电影监督的古川知宏监督畅谈,再对电影制作的提问的中,将古川监督的策略和对于电影监督来说的燃料揭晓,并以此为据,为学生们带来了古川监督的寄语。

事不宜迟,请古川さん讲一讲直接对《剧场版Starlight》的感想

被自己的不成熟和能力的欠缺刺激到了吧。不是制作人员的不成熟,而是没能将制作人员的才能发挥出来的自己不成熟,仅此而已,所以,直到现在也很痛苦。虽然为了观众的喜悦而努力了,但感到了自己的弱点也被暴露了出来,这也成了我接下来前进的动力。

我个人是看得津津有味,监督还不够满意啊

我们业界人士基本上很少有会对自己的作品满意的人吧。我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一直都很迷茫的。好像是,最后做出了“这种类型”的作品,以此为观众带去乐趣。

原来如此,“这种类型”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呢?

这次的剧场版,是以体验型电影为目标制作的。我自己过去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数次感到比起故事,更被影像体验抓住的体验。就觉得,最近的动画好像没几个这么搞的啊,这样我是不是也能整整看,这样的。还有就是有很多的约束……大家觉得现在的动画数量很多吗?

现在的动画数量吗……虽然有不少的作品,但也没有觉得很多吧。

实际上,现在的动画数量已经是我的那个时代——就是90年代的时候——的三四倍那么多了。对于现在上大学的人来讲,他们中学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有这样的数量了。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的动画业界,想确保制作人员真的是件难事。就算是一线的工作室也是这样,而我这个人又不是能靠自己的人脉召集起一大帮制作人员的那种人(笑)。这样一个情况下,我第一次做动画电影的监督,想用王道路线正面进攻很难做出优秀的动画。考虑了这样的话该如何让观众看得开心,那么就只剩下了在给观众带来与普通的动画不同的体验上下功夫这一个选项。

还有这样的背景啊。给观众带来了完美的电影体验(笑)声和光铛铛地——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图)本作战斗场景中一场Revue中的一幕,以强烈的电影体验折服观众

那真是太好了。其实在脚本制作的阶段,时长是更长的。原来的脚本的说明更详细一些,大概是2时40分的时长,砍到2小时了。为了负责脚本的樋口さん的名誉起见,多说一句,樋口さん的脚本简直太棒了,一点问题都没有。

原来如此,有那么长的啊(笑)

是这样的(笑),从这里开始砍一刀吧,这样的事情是干了的。但是怎么说好呢?在有限的时长内剔除部分,这对于我来说并不是舍弃,而是雕琢。

并非是“削减”对吧?

不是“削减”。剔除的那部分也都是准备要做演出的。人这个东西吧,肯定是会做富余的创作的,全都想加进去,全都想传达出去,这样进行创作。端尺(和服相关术语,应该是指布料比成衣长出来的部分)的部分虽然必定存在,但如果要说对于作品而言是否必要,那只能是否定。像是因为自己想做所以要加进去,或者估计观众看了应该很高兴所以要加进去之类,某种意义上讲,说是多余可能过分了,但却是富余、有余力的地方。把这一部分剔除掉的话,作品的主题和本质就会像出鞘的白刃一样,让观众一眼就能注意到。然后,再给加上巨大的音效和激烈的光效。

原来如此,怪不得会有如此体验……虽然不能简单言表。

谁都一样,要把这个作品写成文章根本做不到的。这也是因为把富余出来的说明的部分去掉了,“把体验暴露出来”了才会这样。

《剧场版Starlight》里,对各种各样的电影和艺术作品都有致敬,请讲一讲这方面的事情。

确实如此,考据的粉丝们甚至考据的方式都有点搞到过热了(笑)。我想说的一点是,致敬不是“因为想做所以要做”,这样的话,致敬本身不就成了目的了吗?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北野武先生的电影的,比如武先生的《奏鸣曲》里的一个场景,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这个才是重要的地方。像是想让观众感到悲伤的时候,就想到《奏鸣曲》里武先生是这样用干燥的氛围做演出的,效果非常好。我的引用,或者说致敬,更多的是这种氛围上的东西,献给观众的氛围和质感才是重要的。以武先生来说的话,就是被称作“北野蓝”的电影的色调和质感。然后,演出家最开始的巩固走就是对一个场景进行因数分解。那样的氛围和质感里,会催生出蓝色,所以那就是“特别的蓝色”,这个场景镜头移动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开始放久石先生的音乐效果会非常好,这样的。如此一来,这些就会成为自己的积累,然后不要就简单地套用。那Revue Starlight的爱城华恋这个角色,要是想让观众感受到她的悲伤,要去考虑“Revue里的话用什么方法才是最恰当的”。武先生用的是蓝色,在我的作品里蓝色好像不对,那就不用蓝色用黄色吧,是这么一回事。

(图)以表情和场景的色彩将氛围传达出来

原来如此,并非只是简简单单地致敬。用因数分解把要素提取出来这件事,感觉和前面不是削减的部分很像呢

是这样的。演出家的工作,就是先因数分解,然后重构组合。但是,大人的工作,不基本都是这样吗?包括我自己的工作,还有与我相关的工作,都是先分析现在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在干什么、观众想要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分解,然后以自己和现有的工作人员的能力,来进行重构组合以得到产出。举个例子,根据过去的经验和自己开发的商品之类的得出数据,这个顾客的话,会对这个商品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不就是对数据的分析嘛。这方面来讲的话,不管是物流业、制造业还是动画的演出,我觉得都是一样的。基本上都是对自己所在的地方和自己周围的东西进行分解和重构,然后变成产出,我觉得这就是大人的工作。也试着向学生传达一点人生经验。

非常感谢(笑)

工作这个东西,都是这样的,这个提取的方法有时候就会成为个性,比如说像我这样的行业的话就会被评价为有“风格”。企业的话有哪些例子呢?我只知道,本田的话会做这样的摩托车,这样的。

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呢。

都是一样的呢,只是规模和对象不同。不管是漫画家还是音乐家,甚至育儿我都觉得是一样的。任和人的交际也是取舍选择。我们这样的,尤其是像监督这样的工作,就是在如山堆积的提案之中进行“选择”。在做选择的时候,把自己所作的因数分解的方式啊、精度啊,给换成所谓的“风格”,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我的工作基本都是这样干的。

进行因数分解,也需要很大的热量吧?支持这个热量的原动力,也就是稍微的“燃料”,对于监督来说是什么呢?

(图)剧中的番茄被描绘为燃烧舞台少女的“燃料”

动画监督这玩意,要是认真干,那可真是越干越没得赚啊(笑)。嘛,先不管这个。怎么说好呢……想要做有趣的动画,仅此而已。“那家伙的动画真有意思”,想得到这样的评价,观众如果看得高兴,我也很开心。然后,最重要的就是“憧憬”吧。我过去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之类的,我一直到现在都对它们充满了憧憬。所以其实挺有挫败感的,“不甘心啊”、“做不出比这个更有趣的东西啊”这样的。我这个人,精气神很快就没了,热情也随随便便就散了。但是,在这种时候,再把自己喜欢的电影和书里最喜欢的场景挑出来看的话,就会“啊!我可还没做出这么有趣的东西啊!”。虽然不好受,但也就只有这个了。所以,要说的话,燃料就是“幼稚”吧。

“幼稚”?只是想做出超越那个的作品这样的吗?

超越……是想要超越吗?也许是想要接近……不对,想要接近,感觉像是靠近、模仿似的。但不是这样的,从心底觉得自己做得很有意思,自己也能感到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个还没有答案的问题要不断探求,所以才这么干的吧。我觉得,还有缺乏才能。没有才能就是我的长处。

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还有很大成长空间的意思。我是一点都不觉得自己真能干啊、真有才啊之类的。

是不是对自己的肯定感太低了?

也不是。会有一种迷之自信,“这能行”这样的。有一个漫画里,应该是有一个角色特别沉迷柏青哥,特别虽然去上了专门学校,但却说了像是“老子是特别的天才,上这帮人的课一点意义都没有”,“等我到你们的年纪的时候,肯定比你们爬得高”这样的话。嘛,我差不多也是这个级别的。只不过那个角色沉迷的是柏青哥,而我沉迷的则是做动画。

根源还是那种精神是吗?

我是早就被自己才能的欠缺和能力的低下,还有动画业界才华横溢的大神们给打击到体无完肤了。说到底,就没有往“上面”这个方向想过。所以我才觉得是刚刚说过的“幼稚”,只是想自己亲手做出更好的动画而已。

原来如此。说起来可能有点怪,有什么能变得“幼稚”的诀窍吗?

要珍惜原始的体验。对于喜欢的事物,不要怀疑自己的那份喜爱之情,我是这么想的。

(图)年幼时为了邀请去观看舞台而作的信,那个体验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

虽说获取了半吊子的知识的话,有时候也会用心去看。我觉得别看太多无所谓的知识这一点还是挺重要的,现在的信息传递实在是太发达了。你也会搜集知识的吧?

确实是,会搜集的,还会被强塞过来。

我是觉得这也没有办法,但同时也还是会当作没看到。怎么说呢,大概是不要被没有作用的知识一叶障目。Life Hack(日本网络用语,泛指生活中能提高效率的知识)、三分钟、性价比,我对沾上这三个单词的信息都会保持一定距离。尤其是近三年这些多余的信息越来越多了,我是觉得有些危险。

原来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吗?

也不是思维方式,怎么说呢,是被“便利性”骗到过。要是从头到尾都是在收集便利的信息,那么就会囫囵吞枣,不做对自己是否必要的取舍而摆在那里。比如说,在推上不是经常会没事把这个链接复制一下,把那个推点个赞之类的,然后就这样心满意足,到最后其实一眼都不会看吗?你看的吗?(笑)

确实不看呢(笑)。

而且有时候还会觉得,没准以后能派上用场。真正自己喜欢的事物和原始的体验是不怎么会那样什么随随便便扔到一边的,这些绝不是仅仅“免费”的、“赚到了”的那种信息。

原来如此。

一直积蓄信息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我觉得还是实干更重要些。不过也不是说积蓄信息这件事是不好的,绝对不是想说知识无用这样的话,博学也是很重要的。但是,知识到底还是要在必要的时候才会体现出价值,自己快步迈向那个必要的时候才是更重要的。以我为例,像是在给新作品画分镜的时候,在参与别人的作品的时候,需要的技艺是在变化的。那个时候,“啊,那时候学的那玩意没准能用上”这样,知识第一次体现出其意义。所以不要仅仅是积蓄,而是要在新的地方上运用。这样的话,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就会一目了然,积蓄的行为也就有了意义。积蓄和运用,应该把这两者当作“两条腿走路”一样重视。这样的话,热情和动力就能维持,挑战新的作品或者环境,就能了解自己的不足。

了解自己的不足。

是这样的。要早点认清,自己不学习就没有才能。这可真是让人动力直线下滑,还是要鼓足劲啊!(笑)虽然没准放弃更好,但也有进步的余地。人比人这件事果然还是有极限的,我觉得看到自己进步的余地要好一些。以前会把这个当成是漂亮话,结果到了三十多的年纪就真的这么想了。二十出头的时候,觉得这不就是漂亮话嘛。以前觉得“就是不敢跟人比,给我去你追我赶啊”现在已经只想跟自己的比了。这点上,大家还是南墙北墙都撞撞,也发几次中二病,最后到三十多岁给整得不错也就可以了(笑)。

(图)本作的标语《我再生产》

最后,请给学生们留下寄语。

在剧场版Revue Starlight里,有一句台词是“点心的时间已经结束”……大学生的时间就是“点心的时间”,所以“点心的时间”已经结束了呦(笑)。不过,点心这个东西,不吃也可以正常生存。只摄取必要的营养就行,只吃维生素和蛋白粉之类的东西,这样是不会死的。但是吃点心很快乐,这就是人生的广度。学生时代,真的应该珍惜百无禁忌的余地。之前说到的三分钟、性价比之类的东西,等到被工作烧到屁股的时候再去搞不也可以嘛。学生时代,总是追求那些的话,今后在遇到必须做出最终抉择的时候,就会找不到选项或者经验不足,最后只能被他人的信息所左右,难以作出选择,我觉得这样真的很悲哀。所以,我觉得应当珍惜能够孕育这种余地的“点心的时间”。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webacg.com/news/560007.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